退休法官矫战国:用日记记录司法岁月,期待整理成回忆录
来源:观海新闻时间:2025-02-24
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2月24日讯 荣立二等功一次、三等功两次,被山东省高院评为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办案能手,被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,同时被省高院授予优秀女法官荣誉称号……
在青岛市李沧区,有这样一位退休女法官,她用二十八年的青春岁月,坚守着对法律的热爱与执著,为无数人讨回了公道。她,就是矫战国。近日,矫战国携带着自己三十余本沉甸甸的日记,来到老年生活报编辑部,希望在编辑部的协助下,将这份珍贵的记忆整理成一本回忆录。
矫战国
日记里的司法岁月
初见矫战国,很难将这位瘦弱高挑、脸色略显苍白的女性与“矫战国”这个名字联系起来。然而,正是这位看似柔弱的女性,却在司法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矫战国属于传统型的法官,她身上具有许多中国传统美德。在许多涉及亲情的案件上,矫战国不仅是法官,还扮演“成人之美”的角色。夫妻之情、兄弟之情和两代人之间的亲情,是矫战国所执著维护的。“只要双方不是到了鱼死网破的绝情地步,总有可以做工作的空间。我也情愿搭上自己的精力,用自己的爱心去尽力弥补人家情感上的裂罅。”矫战国说。
矫战国有个习惯——爱写日记。从1994年开始记日记,一直写到现在。“在日常工作中,我发现一些案件,特别是恶性案件,经过自己做工作,都化解了。那会儿就想着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,应该把它写下来。从那时开始,我每天坚持写日记。想着等到退休了,就可以把它作为美好的回忆。”矫战国说。
矫战国的日记里,详细记录了每一天的工作:接待的当事人、办理的案件、调解的纠纷……翻开她的日记,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法官的成长历程。
在日记中,矫战国经常提到自己忙碌的工作状态。有时,一上班就面对满屋的当事人,她耐心地一一接待,努力化解他们的矛盾;有时,她患病在身,却依然坚持工作,生怕耽误了当事人的事。1995年4月的一篇日记中,她写道:“今晨起床,又感身体不适,真想在家多休息一下,但已经约好了当事人到庭,再不舒服也要坚持到庭。”
矫战国深知法律是无情的,判决书里只能写明事实和查明的证据,以及对案件的判决,不能包含其他内容。于是,她创造了“法官寄语”,在判决书后附上,从情感上打动双方。在矫战国办理涉少案件的3年期间,李沧区法院在调解率上一直名列前茅。“法官寄语”的形式后来也被推广到了全市。
年轻时的矫战国
面对家人,我只能说声“抱歉”
这些年来,矫战国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、三等功两次,并被评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、李沧区优秀共产党员,区政府为她记大功一次。她连续4年被评为全院“办案能手”。1998年矫战国被省高院评为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办案能手;1993年3月被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;被省高院授予优秀女法官荣誉称号;同年5月,被区政府评为劳动模范。
这一长串荣誉,是矫战国辛辛苦苦干出来的,也是她牺牲了许多个人的亲情换来的。
矫战国在1995年4月清明节那天的日记里这样记录着:“今天,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和姐妹一起来到殡仪馆,为已故去的母亲哀悼。看到母亲的照片,我潜然泪下。我欠母亲的太多太多……甚至在母亲病重,需要当女儿的关心照顾时,当事人又找到医院;为了及时为当事人排忧解难,我只好暂时离开母亲,随他们下乡办案去。”
同样,矫战国也亏欠了儿子许多。“因为工作忙,我经常不能及时接儿子放学,也不能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。有一次,儿子饿得实在不行,自己做玉米粥喝,却错把面粉当成了玉米面,结果泡了一碗白面糊。”矫战国回到家看到这一幕,眼泪夺眶而出。
回忆录:一份给未来的礼物
近来,看到老年生活报关于帮助老年人整理回忆录的消息后,矫战国想起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日记,萌生了将日记整理成回忆录的想法。
“首先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回忆录,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官的工作。法官并不是一份轻松又威风的职业,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,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官的真实生活和工作状态。其次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回忆录,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坚守司法事业,为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最后,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。我想告诉自己的孩子,妈妈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干工作,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自己内心的成就感。我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,是金子总会发光的,只要你能全身心投入工作,就一定能取得一定成绩。”
“现在年纪大了,眼睛不好,本想自己先把日记整理一遍再拿到报社来,现在看来,还是希望报社编辑部能够帮助一下。”矫战国说,希望在老年生活报编辑部的协助下,将自己的日记整理成一本回忆录。供自己回忆翻阅,也给后辈留一份参考。(观海新闻/老年生活报记者 尚美玉)
责任编辑:尚美玉
- ${item.minfo.userid}${item.time}
- ${item.content}
- 回复 ${item.agree}